一、發(fā)病原因
確切病因仍不清楚,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子宮內膜持續(xù)受雌激素刺激
與無排卵性功血、多囊卵巢綜合征、功能性卵巢腫瘤、絕經后長期單一服用雌激素等,體內無孕酮對抗或孕酮不足,子宮內膜缺少周期性變化,而長期處于增生狀態(tài)有關。
2.與子宮內膜增生過長有關
子宮內膜單純型增生過長,約有1%發(fā)展為子宮內膜癌;復雜型增生過長約有3%;而不典型增生過長約有29%發(fā)展為子宮內膜癌。
3.體質因素
內膜癌易發(fā)生在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者中,一般將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稱為子宮內膜癌三聯(lián)癥。未婚及不育也是內膜癌的高危因素。
4.絕經延遲
據有關報道,絕經年齡>52歲者子宮內膜癌的危險性是絕經年齡<45歲者的1.5~2.5倍。
5.遺傳因素
有卵巢癌、腸癌或乳腺癌等家族史者,患內膜癌的可能性較無家族史者高。
二、發(fā)病機制
子宮內膜癌的發(fā)生與宮頸癌相同,亦遵循由良性增生至癌變的演變過程。子宮內膜癌的發(fā)展過程是:正常增生的子宮內膜囊性增生腺瘤樣增生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浸潤癌。單純性子宮內膜增生為最輕度的內膜增生改變;囊性增生是癌發(fā)展中的早期階段,僅有1.5%可發(fā)展為癌;子宮內膜上皮內瘤樣病變(EIN)包括子宮腺瘤型增生過長伴細胞不典型增生及子宮內膜原位癌,亦稱內膜癌的癌前病變。子宮內膜上皮內瘤樣病變可自行逆轉為正常內膜,也可發(fā)展為癌。由于內膜癌發(fā)展較慢,故有20%~40的內膜癌患者在確診時病灶仍局限于內膜。
1.大體形態(tài)
肉眼觀察子宮內膜癌可分2種類型:
(1)彌漫型:
子宮內膜大部或全部被癌組織侵犯,癌灶常呈菜花狀從內膜表層長出并突向宮腔內,充滿宮腔甚至脫出宮外。癌組織灰白或淡黃色,表面有出血、壞死,有時形成潰瘍,當癌組織阻塞宮頸管時可致宮腔積膿。
(2)局限型:
癌灶局限于宮腔,多見于宮底部或宮角部,呈息肉或小菜花狀,表面有潰瘍,易出血。局限型癌灶易侵犯肌層,有時病變雖小,但卻已浸潤深肌層。
2.組織學形態(tài)
子宮內膜癌有多種組織類型。根據癌組織結構表現(xiàn)及核的異型性程度,病理學可分3級,Ⅰ級(高分化);Ⅱ級(中度分化);Ⅲ級(低分化)。
(1)子宮內膜樣腺癌:
占80%~90%,內膜腺體高度異常增生,上皮復層,并形成篩孔狀結構。癌細胞異型明顯,核大、不規(guī)則、深染,核分裂活躍,分化差的腺癌腺體少,腺結構消失呈實性區(qū)域。
(2)腺癌伴鱗狀上皮分化:
腺癌組織中含有鱗狀上皮成分。若腺癌中含有良性的鱗狀上皮,稱為棘腺癌。若腺癌中含有惡性鱗狀上皮,稱為鱗腺癌。
(3)透明細胞癌:
癌細胞呈實性片狀、腺管狀或乳頭狀排列,癌細胞胞質豐富、透明,核異型居中,或由鞋釘狀細胞組成。惡性程度高,易早期轉移。
(4)漿液性腺癌:
復雜的乳頭樣結構,裂隙樣腺體,核異型性較大。惡性程度很高,易廣泛累及肌層、脈管,或發(fā)生腹膜播散。
(5)未分化癌:
很少見。癌細胞既無腺體分化,又無鱗狀上皮分化傾向。
3.轉移途徑
多數(shù)子宮內膜癌生長緩慢,局限于內膜或子宮腔內時間較長。部分特殊病理類型的內膜癌,如漿液性乳頭狀腺癌、鱗腺癌、透明細胞癌和低分化癌可發(fā)展很快,短期內出現(xiàn)轉移。轉移途徑主要為直接蔓延、淋巴轉移,晚期可有血行轉移。
(1)直接蔓延:
病灶沿子宮內膜蔓延生長,向上可經宮角延至輸卵管;向下可累及宮頸管,并繼續(xù)蔓延至陰道。若癌組織向肌壁浸潤可至子宮漿膜層,延至輸卵管卵巢,并可廣泛種植于盆腔腹膜、子宮直腸陷窩及大網膜。
(2)淋巴轉移:
為內膜癌的主要轉移途徑。當癌腫浸潤至深肌層或擴散到宮頸管,或癌組織分化不良時,易發(fā)生淋巴轉移。其轉移途徑與癌灶生長部位有關。宮底部癌灶沿闊韌帶上部淋巴管網,經骨盆漏斗韌帶至卵巢,向上至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宮角部癌灶沿圓韌帶至腹股溝淋巴結;子宮下段及宮頸管癌灶與宮頸癌淋巴轉移途徑相同,可至宮旁髂內、髂外、髂總淋巴結;子宮后壁癌灶可沿宮骶韌帶至直腸淋巴結;前壁癌灶可擴散至膀胱淋巴結。內膜癌也可經淋巴管逆行引流至陰道前壁。
(3)血行轉移:
晚期可經血行轉移至全身各器官,常見部位為肺、肝、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