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所致貧血檢查
1.急性感染所致的貧血
(1)外周血:
貧血為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周圍血涂片據(jù)感染不同可能有不同血細胞形態(tài)特點,如:瘧疾可在血片中找到瘧原蟲;溶血發(fā)作時可見有破碎紅細胞、小球形等異形紅細胞。白細胞計數(shù)常增高,但亦有減低者。中性粒細胞可有核左移,細胞出現(xiàn)中毒性顆粒、空泡、D?hle小體等。血小板計數(shù)可正?;驕p少。
(2)血清總膽紅素和間接反應膽紅素增加,游離血紅蛋白增加,珠蛋白減少。
(3)因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者抗球蛋白試驗可陽性:
可分IgG和IgM兩型。亦可抗球蛋白試驗陰性,如抗感染藥物所致溶血性貧血。
2.慢性感染所致貧血
(1)外周血:
雖然貧血分類為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但許多患者表現(xiàn)為低色素性貧血。血片中紅細胞輕度大小不等,中心淡染,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低于31%,紅細胞平均體積低于80fL。白細胞、血小板升高或減低。
(2)血清鐵:
總鐵結合力下降,鐵飽和度降低。血清鐵蛋白正常。感染發(fā)生后,血清鐵迅即下降,而總鐵結合力則在8~12天后開始下降。血清銅則升高,有一定輔助診斷價值。
(3)骨髓有核紅細胞及骨髓粒/紅細胞比值大致正常,無明顯紅系增生表現(xiàn)。鐵粒幼細胞減少,單核巨噬細胞內鐵貯存量增加。
(4)紅細胞壽命縮短 用59Cr標記紅細胞測定其壽命縮短。
根據(jù)病情、臨床表現(xiàn)、癥狀、體征選擇X線、B超、心電圖、生化及微生物檢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