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fā)病原因
迄今為止,已發(fā)現(xiàn)有270余種念珠菌,其中引起人類致病的念珠菌主要有白色念珠菌(C.albicans)、熱帶念珠菌(C.tropical)、假熱帶念珠菌(C.pseudotropicalis)、近平滑念珠菌(C.parapsilosis)、克柔念珠菌(C.kruseii)、星形念珠菌(C.stellatoidea)、光滑念珠菌(C.glabrata)、高里念珠菌(C.guilliermondii),均為條件致病菌,其中以白色念珠菌毒力最強,也最常見。念珠菌在普通培養(yǎng)基上生長較快,為橢圓形芽生細胞,在特殊培養(yǎng)基上形成菌絲。菌種的鑒別需依靠生化試驗。
念珠菌的致病力與菌體形態(tài)和黏附能力有關,酵母型一般不致病,菌絲型有致病性。黏附力強的念珠菌致病力亦強。某些念珠菌能分泌毒素和水解酶,破壞組織。
正常人皮膚、口腔、胃腸道等均有念珠菌寄生,正常情況下不致病,當人體免疫防御功能下降,寄殖于口腔、上呼吸道的念珠菌可侵入呼吸道引起內(nèi)源性感染。飲食不潔,院內(nèi)交叉感染可致外源性感染。留置導管、黏膜潰瘍等破壞黏膜完整性,也可使念珠菌侵入體內(nèi)。肺可為原發(fā)性感染,也可為血源播散性念珠菌的一部分。
二、發(fā)病機制
1、支氣管肺念珠菌病的感染途徑主要為吸入(原發(fā)),即定植于口腔和上呼吸道的念珠菌在機體防御機制削弱時吸至下呼吸道和肺泡所致。念珠菌入侵組織后轉為菌絲型,大量繁殖,菌絲念珠菌有抗吞噬能力,引起白細胞浸潤為主的急性炎癥反應,形成潰瘍、多發(fā)性微小膿腫和組織壞死。慢性感染則以肉芽腫病變和纖維組織增生為主。血源播散型則是菌絲和酵母向血管內(nèi)侵入,引起雙肺彌漫性損害,典型表現(xiàn)為壞死的肺組織和大量繁殖的念珠菌組成的出血性結節(jié)。
2、細胞免疫功能低下,長期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應用糖皮質(zhì)激素和免疫抑制劑,長期放置靜脈插管和內(nèi)臟導管均為誘發(fā)因素。
粒細胞降低、器官移植、長期應用皮質(zhì)激素、糖尿病患者易發(fā)生血源播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