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fā)病原因
溶血的原因有:由于紅細胞本身的異常,以致容易被破壞,發(fā)生溶血;或者紅細胞本身無異常,而由于溶血因子的作用致紅細胞大量破壞,超過骨髓造血功能的代償作用而發(fā)生的溶血性貧血。
由于老年人常有的淋巴增生性疾病(如淋巴瘤、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多發(fā)性骨髓瘤及巨球蛋白血癥等)、免疫性疾病(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舍格倫綜合征等),導致機體內(nèi)免疫功能失調,對自身紅細胞失去識別能力,從而產(chǎn)生異常的自身抗體,這類自身抗體可為IgG、IgA、IgM或C3。根據(jù)抗體作用于紅細胞時所需的溫度又可分為溫抗體型(以IgG為主,IgM、IgA罕見,于37℃時作用最活躍)及冷抗體型(主要為IgM,20%時作用最活躍)為不完全抗體。這種不完全抗體吸附在紅細胞膜上,可以改變紅細胞膜的性能,使紅細胞成為球形,容易被單核-巨噬細胞吞噬而破壞,為血管外溶血。老年人繼發(fā)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多屬此種形式。
藥物誘導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機制有多種。老年人的藥物性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多為:
1.自身抗體機制 以a-甲基多巴為代表,一般認為是由于a-甲基多巴類藥物使T抑制細胞減少導致自身免疫功能異常。這類患者的紅細胞表面被覆的抗體多為IgG抗體,約10%患者的抗人球蛋白試驗(Coombs試驗)可為陽性,且持續(xù)時間較久(3~6個月)。這類溶血性貧血僅發(fā)生于0.5%服藥的患者,起病緩慢,服藥后3~4個月后才出現(xiàn),癥狀較輕,且有自限傾向,停藥后血象可恢復,少數(shù)人需要類固醇治療。引起這類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藥物除a-甲基多巴外,還有左旋多巴、普魯卡因胺、甲芬那酸及氯氮等。
2.半抗原機制 半抗原指分子量<10KD的抗原。這類抗原一般不能誘導免疫反應,當患者靜脈注射一些免疫源性藥物,如靜脈注射大劑量(每天用量超過100萬U)青霉素,持續(xù)1周以上時,青霉素能作為半抗原與正常紅細胞膜上的蛋白質牢固地結合產(chǎn)生IgG抗體。這種抗體只破壞有青霉素結合的紅細胞,貧血大多是輕度~中度,極少患者用藥時間過長亦可發(fā)生血管內(nèi)溶血及血紅蛋白尿,可有嚴重的貧血。在用青霉素治療期間,患者的直接Coombs試驗及間接Coombs試驗(即患者血清與體外青霉素致敏的紅細胞作用)也是陽性的,這類溶血在停用青霉素后即會迅速終止。類固醇治療不會使貧血減輕,最重要的是停止用青霉素,否則貧血可加重,甚至威脅生命。頭孢霉素可導致這類免疫性溶血。一般均較輕微。
二、發(fā)病機制
正常紅細胞的壽命為100~120天。由于紅細胞本身的缺陷(細胞膜、紅細胞能量代謝有關酶和血紅蛋白分子),紅細胞的壽命縮短,以致被破壞,另外是紅細胞以外的因素是后天獲得的,它們可以是異常的免疫作用,或化學、物理作用或生物因素。少數(shù)情況下,以上2種因素可以同時存在于同一個患者。溶血的部位大致可分為血管內(nèi)和血管外2部分。血型不符的輸血(達50ml以上有生命危險),大量的紅細胞破壞,發(fā)生的急性溶血屬于血管內(nèi)溶血,可有寒戰(zhàn)、發(fā)熱、腰背痛、心動過速、血紅蛋白尿,嚴重的可發(fā)生休克、急性腎功能衰竭。紅細胞異?;蛩ダ蠒r在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破壞,血紅蛋白不直接釋放到血漿中,而是經(jīng)過膽色素代謝變成膽紅素,表現(xiàn)為高膽紅素血癥的慢性溶血,由于紅細胞破壞的速度較慢,游離血紅蛋白能全部與結合珠蛋白結合,因此無血紅蛋白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