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fā)病原因
胰腺癌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胰腺癌發(fā)生與吸煙、飲酒、高脂肪和高蛋白飲食、過量飲用咖啡、環(huán)境污染及遺傳因素有關;近年來的調查報告發(fā)現糖尿病人群中胰腺癌的發(fā)病率明顯高于普通人群;也有人注意到慢性胰腺炎病人與胰腺癌的發(fā)病存在一定關系,發(fā)現慢性胰腺炎病人發(fā)生胰腺癌的比例明顯增高;另外還有許多因素與此病的發(fā)生有一定關系,如職業(yè)、環(huán)境、地理等。
1.吸煙 動物試驗已證明用煙草酸水飼喂動物可以引起胰腺癌,一組大樣本調查結果顯示吸煙者發(fā)生胰腺癌的機遇較不吸煙者高出1.5倍,吸煙量越大發(fā)生胰腺癌的機會越高,如每天吸煙1包者胰腺癌發(fā)生在男女兩性各高出不吸煙者4及2倍。以上資料說明在一部分人中吸煙可誘發(fā)胰腺癌發(fā)生。
2.不適當的飲食 近年來有學者把胰腺癌發(fā)生增多歸因于飲食結構不當之故。動物試驗證明,用高蛋白、高脂肪飲食飼養(yǎng)之動物,可使動物胰腺導管細胞更新加速且對致癌物質敏感性增強。國內學者沈魁等明確提出:飲食結構與胰腺癌發(fā)生關系密切,食肉食多者易發(fā)生本病。日本學者指出近年來日本胰腺癌發(fā)病率增加與日本人飲食結構歐洲化有關。即進食高蛋白、高脂肪過多。還有學者認為食用咖啡者發(fā)生胰腺癌機會較多,但未得到進一步證實。
3.糖尿病與胰腺癌 有糖尿病者易患胰腺癌早已為人所知;但近年來的研究指出,糖尿病病人發(fā)生胰腺癌者為無糖尿病病人的1倍,且有增加的趨勢;也有人認為其為正常人群的2~4倍,甚至有資料報道其發(fā)病率可達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的12.4%,但兩者之間的真正關系不明確。
4.慢性胰腺炎與胰腺癌 早在1950年Mikal等就注意到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的關系,1960年Panlino-Netto又指出,只有胰腺鈣化的慢性胰腺炎病人才和胰腺癌同時存在,1977年White進一步指出,在原發(fā)性鈣化的慢性胰腺炎中僅有3例合并胰腺癌,占2.2%。慢性胰腺炎和糖尿病可能和胰腺癌的發(fā)生有一定關系。慢性胰腺炎常和胰腺癌同時存在,據Mikal等(1950)報道100例尸體解剖的資料,49%在顯微鏡下有慢性胰腺炎的表現,84%有胰腺間質纖維化。由于胰腺癌可使胰管梗阻,從而導致胰腺炎的發(fā)生,所以兩者孰為因果很難確定。有人認為,伴有陳舊性鈣化的慢性胰腺炎,其鈣化灶有致癌作用。Panlino-Netto(1960)報道,只有胰腺鈣化病人,胰腺炎才和胰腺癌同時存在。但在White(1977)的胰腺炎病例中,有原發(fā)性鈣化者,只有3%合并癌,此外胰腺癌也偶可發(fā)生鈣化。至于胰腺癌和糖尿病的關系,也不十分明確。胰腺癌病人約5%~20%伴有糖尿病,其中有80%的病人是在同一年中先后發(fā)現糖尿病和胰腺癌的。大量病例也證明,糖尿病病人如發(fā)生癌,有5%~19%位于胰腺,而非糖尿病病人只4%的癌發(fā)生在胰腺,說明糖尿病病人似乎傾向于發(fā)生胰腺癌。Sommers等(1954)報道,28%的糖尿病病人有胰管增生,而對照組只9%有胰管增生,設想在胰管增生的基礎上可發(fā)生癌。Bell(1957)報道40歲以上男性的尸體解剖共32508例,糖尿病病人的胰腺癌發(fā)生率較非糖尿病病人高一倍以上。但也有一些證據說明,胰腺癌的發(fā)病和糖尿病并無明顯關系。據Lemass(1960)報道,胰腺癌合并糖尿病的病人,并無胰島細胞受到破壞的病理變化。一些胰腺癌病人的糖代謝可以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這可能是由于胰島細胞盡管沒有病理變化,但胰島素的釋放受到了某種干擾的緣故。也有人認為,胰腺癌合并糖尿病并無其特殊性。在一般居民中糖尿病的發(fā)生率也達10%。
5.基因異常表達與胰腺癌 晚近關于胰腺癌發(fā)生的基因學研究較多,基因異常表達與胰腺癌的發(fā)生密切相關,各種腫瘤的發(fā)生與細胞基因的關系是目前研究癌癥發(fā)生原因的熱點,在各基因家族中,K-ras基因12位點的突變和胰腺癌的發(fā)生有密切關系,而抑癌基因P53,以及最近克隆出來的MTSl等的失活也有影響。由于癌的發(fā)生是一個多因素過程,可能存在多種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激活與失活,而且和家族遺傳也不無關系。
1991年Tada等對12例已確診的胰腺癌病人、6例慢性胰腺炎病人,用PCR檢驗技術進行檢測,發(fā)現12例胰腺病人癌細胞c-ki-ras第12位密碼子全部有癌基因突變,該作者進一步指出c-ki-ras 12位密碼子的變化主要是堿基的突變。Tada等通過動物試驗后又提出c-ki-ras的突變位置與致癌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區(qū)別,吸煙者可誘發(fā)c-ki-ras 12位點堿基突變,而其他一些致癌物如二甲基苯并蒽則引起H-ras基因61位點密碼子突變。Tada對胰腺癌病人的臨床情況分析后認為c-ki-ras基因突變與腫瘤分化程度無明顯關系,而與腫瘤的大小有關,從而提出c-ki-ras基因突變后主要促進腫瘤的進展。Lemocene研究發(fā)現變化,說明胰腺導管上皮細胞中c-ki-ras基因變化在先,即c-ki-ras基因改變導致胰腺腺管上皮細胞發(fā)生癌變,而后癌細胞再向外浸潤。有關胰腺癌的發(fā)生和基因改變研究資料尚少,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6.內分泌紊亂 胰腺癌的發(fā)生也可能和內分泌有關系,其根據是男性發(fā)病率較絕經期前的女性為高,女性在絕經期后則發(fā)病率增高,與男性相似。有自然流產史的婦女發(fā)病率也增高。
7.膽汁的作用 多年來有人認為,膽汁中含有致癌因素,因膽汁可逆流至胰管,而胰腺組織較膽管對致癌因素更為敏感,所以胰腺癌遠較膽管癌多見。同時,在胰腺癌中,接觸膽汁機會更多的胰頭部分,癌發(fā)生率更高,而癌又多起源于導管而非腺泡,也說明這種看法有一定根據。
(二)發(fā)病機制
1.病變部位 原發(fā)性胰腺癌可發(fā)生于胰腺的任何部位,但發(fā)生在胰頭部者最為多見。據大量病例統(tǒng)計,發(fā)生于胰頭者較胰腺體尾部約多一倍,即胰頭癌占60%~70%,胰體尾部癌占25%~30%;另有少數病例,癌彌散于整個腺體,而難于確定其部位。Bramhall等研究發(fā)現在手術治療的胰腺癌中80%~90%的腫塊位于胰頭部。中國抗癌協(xié)會胰腺癌專業(yè)委員會最近資料顯示胰頭癌占70.1%,胰體尾部為20.8%,全胰癌占9.1%。
2.大體病理 肉眼觀胰腺癌表現并不一致。胰腺癌時胰腺的大體形態(tài)取決于病程早晚及癌腫的大小。當癌腫不大時,瘤塊深藏于胰腺內,不能從胰腺表面見之,只有在捫診時有不規(guī)則結節(jié)的感覺。當癌腫增大后,則胰腺的外形發(fā)生改變,可在胰頭部或體尾部有局限性腫塊脹大。瘤塊與其周圍的胰腺組織分界不很清楚。在切面上胰腺癌腫多呈灰白或淡黃白不規(guī)則形態(tài),亦可呈黃白色或灰白色。還可見有帶棕色或棕紅色的出血斑點或壞死灶。在有液化的癌瘤內可見有混濁的棕灰色黏液性液體,有的呈小囊腔樣,胰腺本身常因伴有纖維組織增多,使其質地堅實,有的并有胰腺萎縮,在胰腺內可見有局限性脂肪壞死灶,這可能是由于癌腫使胰管梗阻,胰管破裂,胰液外溢,引起胰腺內局部脂肪壞死。胰腺癌的大小差別甚大,與病程長短有關。一般腫塊直徑常在5cm以上。位于胰頭部的癌大多極為堅硬,癌組織與正常腺體組織無明顯界限,有時這種硬性癌且可廣泛浸潤胰周組織,致胰腺黏結在一團癌腫組織中不能辨認;但有時癌組織也可位于胰腺的中心部分,外觀與正常胰腺無異,僅胰頭部特別堅硬。切面上亦可見纖維組織增生甚多而腺體組織明顯減少,與慢性胰腺炎難以鑒別。
胰腺癌可來源于胰管、腺泡或胰島。通常胰腺癌以源自胰管上皮者為多,約占總病例的85%,源自腺泡及胰島者較少;前者主要發(fā)生在胰頭部,而后者則常在胰體或尾部。
3.組織學改變 胰腺癌的顯微鏡下所見主要取決于腺癌組織分化程度,高分化者,形成較成熟的胰腺腺管狀組織,其細胞主要為高立方體,大小相近,胞漿豐富,核亦相仿,多位于底部,呈極化分布。分化不良者可以形成各種形態(tài)甚至不形成腺管狀結構,而成為實心的條索狀,巢狀、片狀、團簇狀彌漫浸潤。細胞大小和形態(tài)不一,可呈球形、圓形,或多角形,邊界不太清楚,核位置也不一,核大染色深,無核仁。胰腺癌的胰管樣結構呈不規(guī)則排列,其上皮細胞呈復層排列,細胞核的位置不一(圖1)。當胰管上皮增生而有乳頭樣突出時,可是乳頭樣結構,稱乳頭狀胰腺癌。偶可見有杯狀細胞化生,也可見鱗狀細胞化生。電鏡下,可見粘原顆粒(Mucinogen granules)但無酶原顆粒(zymogen granules),它們都來自較大的胰管上皮細胞。鱗狀細胞變性明顯時,稱為腺樣鱗狀細胞癌(adenosquamous cell carcinoma),或腺棘皮癌(adenocanthoma)。鏡檢尚可見程度不等的灶性出血、壞死和脂肪變,稱囊性腺癌。如伴有胰管梗阻,則可見胰腺腺泡萎縮,伴乳頭樣增生。
4.胰腺癌的病理分期 胰腺癌絕大多數(>80%)起源于導管上皮細胞,其中又以來自胰腺的一、二級大的胰管上皮細胞的腺癌占多數。少數可來自胰腺的小胰管上皮細胞。來自大、中、小胰管的胰腺癌,因其質地堅硬,統(tǒng)稱為硬癌。起源于胰腺泡細胞的胰腺癌較少見,癌瘤質地柔軟,成肉感型。
(1)日本胰腺病協(xié)會推薦標準(表1):
日本胰腺病協(xié)會推薦標準T1~T4即T1腫瘤直徑≤2.0cm,T2∶2.1~4.0cm;T3∶4.1~6.0cm;T4>6.0cm。N示淋巴結受累情況;N0為沒有淋巴結受累;N1為胰腺周圍淋巴結受累;N2有次級淋巴結受累;N3有近區(qū)域第三級淋巴結轉移。S示胰腺包膜受累情況:S0指胰腺包膜未受侵犯,S1指疑有胰腺包膜浸潤,S2指肯定有胰腺包膜受浸潤,S3指胰腺周圍器官受浸潤。Rp示腹膜后受累情況:Rp0示無腹膜后受累,Rp1疑有腹膜后受累,Rp2肯定有腹膜后受累,Rp3示嚴重的腹膜后侵犯。V示胰周血管受累情況,主要指門靜脈、腸系膜上靜脈、脾靜脈受累情況:V0指無血管受累,V1疑有血管受累,V2肯定有血管受累,V3血管嚴重受侵犯。日本胰腺癌協(xié)會將胰腺周圍淋巴結分為18組,3站(圖2,表2)。
(2)TNM分期:胰腺癌的病理分期有助于治療方案的選擇和預后評估。常用的都是TNM分期,下面分別介紹2002年國際抗癌協(xié)會(UICC)和日本胰腺病協(xié)會(JPS)最新修訂的分期標準。美國癌癥聯盟(AJCC)的分期標準與UICC標準大致相同UICC分期第六版(2002)(表3)。
?、賂分期:
Tx:原發(fā)腫瘤不能確定
To:無原發(fā)腫瘤證據
Tis:原位癌(包括Pan In Ⅲ)
T1:腫瘤局限于胰腺≤2cm
T2:腫瘤局限于胰腺>2cm
T3:腫瘤有胰外浸潤,但未侵犯腹腔干和腸系膜上動脈
T4:腫瘤侵犯腹腔干和腸系膜上動脈(不能切除原發(fā)灶)
?、贜分期:
Nx:局部淋巴結轉移不能確定
No:無局部淋巴結轉移
N1:有局部淋巴結轉移
?、跰分期:
Mx:遠處轉移不能確定
Mo:無遠處轉移
M1:遠處轉移
(3)JPS分期:第五版(2002)(表4)。
①T分期:
Tis:原位癌
T1:腫瘤局限于胰腺≤2cm
T2:腫瘤局限于胰腺>2cm
T3:腫瘤侵犯膽道、十二指腸或其他胰周組織
T4:腫瘤侵犯下列任意一項——毗鄰大血管(如門靜脈、動脈)、遠離胰腺的神經叢或其他器官。
②N分期:
No:無淋巴結轉移
N1:第一站淋巴結轉移
N2:第二站淋巴結轉移
N3:第三站淋巴結轉移
?、跰分期:
Mo:無遠處轉移
M1:有遠處轉移
5.胰腺癌的轉移 胰腺癌由于其生長較快,胰腺位于腹膜后,周圍有重要器官,加之胰腺血管、淋巴管較為豐富,胰腺又無包膜,往往早期發(fā)生轉移,或者在局部直接向胰周侵犯,或經淋巴管和(或)血管向遠近器官組織轉移,其中最常侵犯的部位有膽總管、十二指腸、肝、胃、橫結腸及上腹部大血管。此外,胰腺癌還可沿神經鞘向外轉移,而胰腺恰巧橫臥于上腹部許多神經叢之前,以致癌腫往往較早期侵犯到這些神經組織,尤以后腹壁神經組織最易受累。正是由于胰腺癌極易在局部直接蔓延,或經淋巴、血管以及神經向外擴散轉移,從而構成了其多樣化的臨床表現。故臨床上對進展期或晚期患者,或因臟器、血管、神經浸潤,或因有淋巴結轉移,多無法根治性切除,即使可姑息性切除,術后短期內也多因復發(fā)而死亡。胰腺癌的轉移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
(1)胰內擴散:胰腺癌早期即可穿破胰管壁,以浸潤性導管癌的方式向周圍胰組織浸潤轉移。顯微鏡下,癌組織浸潤多局限于距肉眼判定腫瘤邊緣的2.0~2.5cm以內,很少超過3.0cm,因解剖學上的關系,約70%的胰頭癌已侵及鉤突。
(2)胰周組織、器官浸潤:胰腺癌可向周圍組織浸潤蔓延,膽總管下端之被壓迫浸潤即是一種表現。此外,十二指腸、胃、橫結腸、脾臟等也可被累,但不一定穿透胃腸道引起黏膜潰瘍。胰體尾癌一旦侵及后腹膜,可以發(fā)生廣泛的腹膜移植。據中華醫(yī)學會胰腺外科學組對62l例胰頭癌的統(tǒng)計,胰周組織、器官受侵的頻率依次為:胰后方50.9%,腸系膜上靜脈39.8%,門靜脈29.3%,腸系膜上動脈23.8%,十二指腸21.1%,膽管15.3%,橫結腸8.9%,胃8.7%,脾靜脈5.6%。
(3)淋巴轉移:淋巴轉移是胰腺癌早期最主要的轉移途徑。胰頭癌的淋巴結轉移率達65%~72%,多發(fā)生在幽門下、胰頭后、胰頭前、腸系膜上靜脈旁、肝動脈旁、肝十二指腸韌帶淋巴結。淋巴結轉移率與腫瘤大小及胰周浸潤程度無直接的關系,約30%的小胰腺癌已發(fā)生淋巴結轉移,少數可發(fā)生第2站淋巴結轉移。Nagai等研究了8例早期胰腺癌的尸體標本發(fā)現4例T1期中2例已有淋巴結轉移,4例T2期均已有淋巴結轉移。胰頭癌各組淋巴結轉移率依次為:No.13a、13b為30%~48%,No.17a、17b為20%~30%,No.12為20%~30%,No.8、14a、14b、14c、16為10%~20%。胰體尾癌主要轉移到胰脾淋巴結群,也可廣泛侵及胃、肝、腹腔、腸系膜、主動脈旁,甚至縱隔及支氣管旁淋巴結,但鎖骨上淋巴結不常累及。
(4)神經轉移:在進展期或晚期胰腺癌常伴有胰腺后方胰外神經叢的神經浸潤,沿神經叢擴散是胰腺癌特有的轉移方式,癌細胞可直接破壞神經束膜,或經進入神經束膜的脈管周圍侵入神經束膜間隙,并沿此間隙擴散;或再經束膜薄弱處侵至神經束膜外,形成新的轉移灶。胰頭癌的神經轉移多發(fā)生于胰頭前、后、腹腔干、肝總動脈、脾動脈及腸系膜上動脈周圍,構成了腹膜后浸潤的主要方式,亦成為腹膜后腫瘤組織殘留的主要原因。腹膜后神經周圍的淋巴管被浸潤而引致持續(xù)性背痛,臨床上有一定的重要性。神經叢轉移與胰后方組織浸潤及動脈浸潤程度平行,且與腫瘤大小密切相關。據統(tǒng)計,T1腫瘤見不到胰外神經叢浸潤,而T3腫瘤胰外神經叢浸潤率達70%。
(5)血運轉移與種植轉移:為大多數晚期胰頭癌主要的轉移模式,而胰腺體、尾癌早期即可有脾血管侵蝕,血運轉移最常見的是通過門靜脈轉移到肝,自肝又經靜脈到肺,然后再到腎上腺、腎、脾及骨髓等組織。尸檢時約2/3的病例有肝轉移,尤以胰體及尾部癌易有廣泛轉移。胰腺癌也常播散于腹腔大、小網膜為種植轉移。
6.胰腺癌晚期 胰腺癌至晚期雖已有胰腺組織廣泛破壞,但并發(fā)糖尿病的甚為罕見,因胰島細胞可以在很長的時間內保持完好,甚至可較正常地增生。偶爾,來源于胰腺腺泡的癌可以分泌大量脂肪酶,后者可致皮下或骨髓內的脂肪組織發(fā)生廣泛壞死。有時胰腺癌還可伴有體內廣泛的血栓性靜脈炎。
惡性腫瘤發(fā)生是多因素參與并經歷了多個階段的復雜病理過程,近年來分子生物學技術發(fā)展深化了對惡性腫瘤發(fā)生及演變分子機制的認識,促使人們從分子水平去探求胰腺癌發(fā)生的本質,并逐步形成了腫瘤分子病理學科?,F有研究發(fā)現胰腺癌發(fā)生涉及原癌基因激活與抑癌基因失活,其中原癌基因K-ras激活在胰腺癌中高達90%,認為是導致胰腺癌發(fā)生獨立的分子事件,其他基因如抑癌基因P53、P16、PTEN、BRCA2等在胰腺癌組織中均有不同程度失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