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尿路梗阻癥狀診斷
一、癥狀
由于梗阻的部位和性質及產生的速度不同,臨床表現也不同,引起泌尿系梗阻的原發(fā)病若比較易于發(fā)現,如泌尿系結石,腫瘤等,臨床上便很少出現腎積水的表現,小兒腎盂的容量隨年齡而異,1歲左右為1~1.5ml,5歲以內小兒約每歲增加1ml,以后逐漸接近于成人為5~7ml,故只有腎積水達到較嚴重程度時,才會出現腹部腫物或腎功能衰竭的病象,腎積水的另一類表現是間歇性梗阻引起間歇性腎積水,此外,腎積水最初的表現可以是急性泌尿系感染或生長遲滯,如果沒有注意到梗阻的因素,則會延誤正確的治療,幼兒尿路梗阻可表現為尿失禁,夜尿癥等,下尿路梗阻時引起排尿困難,尿頻和尿不盡感,雖有雙腎和輸尿管積水,但無臨床表現。
上尿路梗阻本身并無病象,如腎盂輸尿管連接部狹窄,異位血管壓迫等所致腎積水達數百毫升,甚至可達1000~2000ml,則出現腹部腫物,下尿路梗阻表現為充溢性尿失禁,而上尿路梗阻巨大腎積水有大量尿排出時,也可有尿失禁及夜尿,當尿液積滯時,可有腰腹部酸痛或脹痛,惡心,嘔吐和尿量減少,當梗阻緩解后,疼痛消失,排出大量尿液,腹部檢查,有時可觸及腫物,由于腎積水可無自覺或客觀癥狀,潛在進行性雙腎病變能引起尿毒癥,表現為食欲不振,惡心,嘔吐,消化不良和貧血等,并可伴有高血壓,尿道狹窄并發(fā)尿道炎時,可引起慢性附睪炎,尿道感染嚴重時并發(fā)尿道周圍膿腫,膿腫破裂形成尿瘺, Campbeu(1951)分析小兒腎積水828例,其中臨床512例,316例系15919例尸解所見,詳見表1所示,從表1可以看出絕大多數病例是嬰幼兒, 梗阻性腎病由多種病因所致,臨床表現取決于梗阻原發(fā)病因,梗阻持續(xù)時間,嚴重程度和有無并發(fā)癥,常見癥狀提示梗阻部位情況。
1.下尿路癥狀: 尿道狹窄,前列腺肥大,神經源性膀胱或膀胱腫瘤侵入膀胱頸內,常表現為排尿困難,尿頻,尿流細小,根據梗阻的持續(xù)時間和程度不同,可出現急,慢性尿潴留或假性尿失禁。
2.上尿路癥狀: 輸尿管狹窄,結石移動,表現典型腎絞痛和血尿,當腎積液時,可捫及腹部包塊。
3.腎小管功能受損表現:多尿,夜尿,煩渴;腎小管重吸收受損,尿鹽大量丟失,可出現高滲性脫水,出現高鉀高氯性酸中毒。
4.腎功能不全:雙側梗阻性病變引起腎功能不全,表現為少尿,甚至無尿,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及體重減輕。
5.尿路感染: 上尿路感染時,表現為畏寒,發(fā)熱,脊肋角疼痛或壓痛,尿燒灼感,尿液混濁,下尿路感染時,表現尿頻,尿急及尿痛。
6.腎結石: 既是梗阻的原因,又是尿路梗阻的并發(fā)癥,結石多數為鳥糞石形(磷酸銨鎂-碳酸鈣),這是因為尿流不暢,細菌易停留生長繁殖,含尿素酶的細菌分解尿素產生氨,中和尿中氫離子,升高pH,引起磷酸銨鎂-碳酸鈣沉淀,形成結石。
7.高血壓:梗阻性腎病高血壓發(fā)生機制與其他腎實質性高血壓一樣,由細胞外液容量擴張,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活躍及擴血管物質減少等因素引起,單側或雙側梗阻解除后,高血壓可自行緩解。
8.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紅細胞增多癥可見于腎腫瘤,腎囊腫,多囊腎或腎積水患者,梗阻性腎病紅細胞增多與促紅細胞生成素合成和釋放增多有關。
9.尿性腹水:新生兒或嬰兒梗阻性腎病時,偶見尿液自發(fā)性外滲入腹腔,引起尿性腹水,此時腹水肌酐/血清肌酐比率變?yōu)?∶1,而非尿性腹水比例為1∶1,此點可供鑒別。
二、診斷
1.病史和特征: 具有典型的病史和體征者,診斷常無困難,但有時病變潛伏多年而未被發(fā)現,因此,任何急,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均應注意有無梗阻性腎病,對反復尿路感染,藥 物治療無效或復發(fā)的患者,應提高警惕,進行細致檢查,既往有腎結石,婦科疾病及手術,腸病或其手術史者,也是診斷線索。
2.影像學檢查: 是主要確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