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細胞減少癥和粒細胞缺乏癥一般治療
一、西醫(yī)治療
白細胞減少癥和粒細胞缺乏癥治療方法
1、藥物治療:
碳酸鋰可增加粒細胞的生成,但對慢性骨髓功能衰竭者無效。成人劑量300mg,一日三次口服,見效后減量為200mg一日二次維持 2~4周。副作用可有震顫、胃部不適、腹瀉、瘙癢、水腫等,停藥即可消失。腎臟病者慎用。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或硫唑嘌呤對免疫性粒細胞減少者有效。長期隨訪血 象穩(wěn)定又無感染者一般不需服藥。
2.基因重組:
基因重組人粒系生長因子GM-CSF和G-CSF可誘導造血干細胞進入增殖周期,促進粒細胞增生、分化成熟、由骨髓釋放至外周血 液,并能增強粒細胞的趨化、吞噬和殺菌活性。G-CSF對周期性粒細胞減少和嚴重的先天性粒細胞缺乏兒童效果較好,它能加速化療引起白細胞減少的恢復,亦 可用于預防強烈化療引起的白細胞減少和發(fā)熱。根據(jù)病情選用50μg/m2皮下注射每日一次或100~300μg/d皮下或靜脈內(nèi)滴注。待白細胞回升后酌情 減量或停藥。CSF的副作用有發(fā)熱、寒戰(zhàn)、骨關(guān)節(jié)痛等。
3.抗感染治療:
病員一旦有發(fā)熱即應做血、尿和其它有關(guān)的培養(yǎng),并立即給予廣譜抗生素治療。待證實病原體后再改用針對性的制劑。如未能證實病原體 則廣譜抗生素的經(jīng)驗性治療必須給足療程,并應注意防治二重感染,如霉菌、厭氧菌等。對急性粒細胞缺乏癥者必須給予嚴格的消毒隔離保護,最宜于置入空氣凈化 的無菌室內(nèi),加強皮膚、口腔護理,以防交叉感染。粒細胞缺乏癥者抗感染治療常為搶救成功與否的關(guān)鍵。
4.其他治療:
輸注濃集的粒細胞懸液曾試用于伴發(fā)嚴重感染者,但因受者體內(nèi)迅速產(chǎn)生粒細胞抗體而難以奏效,現(xiàn)已少用。在骨髓衰竭為粒細胞缺乏的原發(fā)病因,并排除了免疫介導所致的癥狀嚴重者可考慮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預后:在抗生素問世前,死亡率高達90~95%,自應用抗生素后,已下降至20%,但仍需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無菌層流室護理和成份輸注粒細胞使一些嚴重患者獲救,2~3周后可逐漸恢復。再障型預后差,常因難以控制的感染致死。
二、預后
在抗生素問世前,死亡率高達90~95%,自應用抗生素后,已下降至20%,但仍需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無菌層流室護理和成份輸注粒細胞使一些嚴重患者獲救,2~3周后可逐漸恢復。再障型預后差,常因難以控制的感染致死。
白細胞減少癥和粒細胞缺乏癥辨證論治
二、中醫(yī)治療
(1)氣陰兩虛型:
治法:宜益氣養(yǎng)陰。方藥:生脈飲合當歸補血湯加減,藥用太子參、麥冬、五味子、黃芪、當歸、雞血藤、丹參、黃精、龜版膠、炙甘草?;蛘哌x用下方:人參、黃芪、女貞子、生地、黃精、麥冬、旱蓮草、丹皮、當歸、虎杖、雞血藤、菟絲子。
治法:益氣補肺,健脾養(yǎng)心,宜歸脾湯加減。白術(shù)、茯神(或茯苓)、黃芪、龍眼肉、酸棗仁、人參、當歸、五味子、遠志、甘草、大棗。本方重在益氣養(yǎng)血,黃芪、人參為君,補中益氣。龍眼肉、當歸、酸棗仁補血和營、養(yǎng)心安神為臣。白術(shù)、木香健脾理氣;茯神、遠志交通心腎、安神定志;大棗健脾和胃,甘草調(diào)和諸藥。也可用大全大補湯加減。
(3)肝腎陰虛:
治法:滋肝腎、降虛火。宜用大補陰丸合歸芍地黃湯。藥用:熟地、山萸肉、山藥、當歸、白芍、丹皮、黃柏、龜版、女貞子、旱蓮草、虎杖、甘草。方中熟地、山萸肉、女貞子 龜版以滋陰益肝腎為君。黃柏、丹皮、旱蓮草瀉相火、涼血為臣,佐以當歸、白芍養(yǎng)血,甘草調(diào)和諸藥為使。
(4)脾腎陽虛:
治法:溫腎填精,補脾益氣溫陽。方用右歸飲合保元湯加減。藥用:熟地、山萸肉、山藥、枸杞、杜仲、肉桂、制附子、黃芪、黨參、甘草。方中附子、肉桂、黃芪、黨參以溫脾腎之陽氣,熟地、山萸肉、枸杞滋陰補腎,山藥補脾,甘草為使藥。
(5)外感溫熱:
治法:清熱解毒、滋陰涼血。方用犀角地黃湯加減。藥用:廣角粉、丹皮、赤芍、生地、白茅根、元參、旱蓮草、生石膏、知母、黃芩、魚腥草、公英、貫眾、銀花、連翹、生甘草。方中廣角清營涼血、清心解毒。生地、元參、生石膏、知母清熱涼血、滋陰生津。黃芩、魚腥草、公英、銀花、貫眾、連翹佐以清熱解毒。甘草調(diào)合諸藥。
以上各型在服湯劑治療中,若身無熱者,可酌加胎盤粉、人參粉、鹿茸粉白開水送服更佳。
?。?)中藥
1】人參歸脾丸:
一日3次,一次一丸,空腹為宜,白水送下。
2】六味地黃丸:
一日3次,一次一丸,空服為宜,白水送下。
3】紫河車膠囊:
一日3次,一次5粒。
4】十全大補丸(糖漿):
蜜丸9g重,每次一丸,每日3次。糖漿:每瓶120ml,一次10ml,兒童酌減。
5】補骨脂:
微炒、研細面,煉蜜為丸,每丸6g重,一日3次,每次1~3丸。若服細面(或盛膠囊)一日3次,一次3~9g。
?。?)針灸取穴
合谷、氣海、足三里、關(guān)元、陽陵泉、三陰交、腎俞、脾俞、血海等。據(jù)臨床辨證選用上述合適的穴位。用補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