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直腸脫垂一般治療
一、治療
1.保守治療
如脫肛繼發(fā)于腹瀉、便秘、膀胱結石等,這些疾病治愈后,脫肛常可自愈。在治療期間須全面改善小兒的生活習慣,提高營養(yǎng),培養(yǎng)定時的大便習慣(排便時間不能太長)。脫肛患兒關鍵在避免蹲位排便,排便時盡量不使髖關節(jié)屈曲。小嬰兒可取直著大腿姿式把屎把尿,大孩子可以坐高盆(或將盆置板凳上)排便,或采取側臥或仰臥排便。這樣可使直腸不易脫出,如此堅持1~2月可痊愈。排便后直腸脫出時,應即時用手法復位。復位后腸又立刻脫出或平時一直脫出在外者,則于復位后用紗布疊成厚墊壓住肛門,然后用膠膏將兩臀部拉緊粘牢。并囑小兒臥床休息1~2周,堅持臥床排便,肛門直腸不再脫出后,再堅持半蹲排便,1~2月后多可痊愈。如用以上方法脫肛仍復發(fā),可采用以下方法治療:
2.注射療法
是將藥液注射到直腸黏膜下層,使黏膜與肌層粘連,或將藥液注射到直腸周圍,使直腸周圍組織,經藥液刺激與直腸產生粘連而使直腸固定,不再脫垂而痊愈,如用藥過量或用刺激性過大的藥物,易引起黏膜壞死,也可因注射不當引起感染、膿腫、直腸壁壞死等并發(fā)癥,故在應用注射療法時應慎重。直腸周圍注射多采用的藥液有0.5%~1.0%普魯卡因95%乙醇溶液,5%魚肝油酸鈉等。直腸黏膜下注射的藥液有5%碳酸甘油或30%鹽水溶液,注射部位為直腸兩側和骶前部位,每次選擇2個部位,治療期間仍應堅持臥位或高坐位排便。一般僅須注射1次即可痊愈,少數(shù)病例7~10天后須重復注射1次。
3.手術治療
不能復位的嵌頓性脫肛,或脫出腸段發(fā)黑壞死者,可局部熱敷,用抗生素濕敷,插入肛管排氣洗腸,待其自行恢復或脫落。否則須切除脫出部,邊切邊縫,或用電刀切除,出血量均較多,并且術后感染與狹窄的機會很大。肛門括約肌松弛或收縮無力者,脫垂部分切除后仍可復發(fā),如脊膜膨出術后形成的脫肛,須作肛門括約肌成形術?;蛴勉y絲箍繞在肛門周圍的皮下組織內,稱肛門周圍箍繞術。對一些嚴重的直腸脫垂患兒,根據(jù)其具體情況可考慮行直腸懸吊術,或經骶肛提肌緊縮等手術。
二、預后
多數(shù)預后良好。
小兒直腸脫垂辨證論治
一、中藥:
以補中益氣湯為主加減。
二、針灸:
1、穴位:
取百會(囟門未閉者禁針,可用溫和灸)、長強、承山、肛門3及9點等穴。
2、特殊情況:
便秘者針支溝、陽陵泉;
腹瀉者針足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