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癥狀
Mos—chowitz在1924年首先描述本病,因此又稱Moschowitz綜合征。直至1947年Singer等才將該病命名為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TP)。分特發(fā)性與繼發(fā)性。前者多數患者既往身體健康,后者繼發(fā)于某些疾病或藥物誘發(fā),大約15%左右。常見的繼發(fā)原因有細菌或病毒感染、懷孕、膠原血管疾病或者胰腺炎等。藥物誘發(fā)的,例如氯吡格雷、奎寧、絲裂霉素C、環(huán)孢霉素以及FK506(免疫抑制藥)等。這些藥物導致TTP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不過已經發(fā)現在某些服用過氯吡格雷相關的TTP患者可以檢測到ADAMTS13的抑制性抗體。
本病病理改變廣泛:主要改變?yōu)槲⒀芗懊氀芾w維蛋白樣壞死,血管中充滿透明樣血栓。血管損害可累及全身所有臟器,但最常見和最嚴重的為腎、心、腦、胰腺、脾和腎上腺,肺、胃腸道、膽囊、腦垂體、骨骼肌、睪丸、卵巢、子宮及視網膜也有不同程度損害。受損血管周圍常有出血。腦組織出血極為廣泛,并且是致死的常見原因。多數情況下,TTP起病比較突然,最常見的首發(fā)癥狀是出血和神經系統異常表現。神經癥狀迅速進展可以出現頭痛、困倦、木僵、昏迷、腦神經麻痹和癲癇發(fā)作等。發(fā)熱在本病開始時并不一定出現。臨床以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溶血性貧血、神經系統癥狀、發(fā)熱及腎臟損害等5項為主要表現。前3項稱為三聯征,加上后2項合稱五聯癥。
1.發(fā)熱
常在38~40℃,90%以上患者有發(fā)熱。此類發(fā)熱、乏力、疲倦及流感樣癥候群,注意不與其他疾病相混淆。有實驗室檢查無細菌和病毒感染的證據。發(fā)熱原因可由于病變侵犯下丘腦、組織壞死、溶血物質釋放、抗原抗體反應以及并發(fā)感染。
2.出血
主要是血小板減少,以皮膚出血,瘀點、瘀斑、紫癜及視網膜出血最常見,其次是胃腸道及泌尿道,其他部位為;口、鼻、咽、肺等。
3.溶血性貧血
由于毛細血管內纖維蛋白沉著,使管腔狹窄,壓擠紅細胞使之破碎,因溶血可出現不同程度的黃疸。
4.神經系統受累的癥狀
腦血管被侵害,出現多種多樣、時輕時重、暫時性或永久性的神經癥狀。出現的頻度依次為精神錯亂、頭痛、性格改變、輕癱、失語、昏迷、癲癇發(fā)作、感覺異常和視覺異常。較為特征性的表現為一過性的感覺、運動缺陷。有些病例神經系統癥狀是疾病的早期表現。有些則于發(fā)病后數月至數年才有神經系統損害。出現神經系統癥狀與腦組織中廣泛小出血和微血管閉塞有關。病變部位主要在大腦半球灰質及腦干的小血管。頻繁的全身癲癇發(fā)作和昏迷提示顱內有大的出血灶。
5.腎臟病變
一般不嚴重??梢娔I小管透明栓塞,甚至腎皮質壞死而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腎臟損害為人球小動脈、葉問小動脈及腎小球內微血管阻塞所致。
6.其他
A)腸壁血管阻塞、胰腺微血管堵塞引起胰腺炎或胰腺梗死,導致腹痛。
B)眼改變:由于視網膜、脈絡膜或晶狀體出血和梗塞,可出現視力障礙。
C)可表現心力衰竭和心律紊亂,心電圖可有不同類型的傳導阻滯和ST-T段非特異性改變,由廣泛的微血管損害而呈心肌缺血改變所致。
D)肺部改變:因彌漫性肺泡和間質滲出,可出現缺氧、呼吸衰竭,部分病例可發(fā)生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E)內分泌腺梗死:由于胰島細胞缺血性梗死和神經垂體損傷,可出現糖尿病和尿崩癥。
二、診斷
根據臨床溶血、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神經癥狀、腎臟病變等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的特點,可予以診斷。實驗室檢查,可見光鏡下為PAS染色和姬姆薩染色陽性的微顆粒。血管內皮細胞腫脹、脫落。血管四周無炎癥細胞浸潤。電鏡下可見血管腔中的玻璃樣血栓含有類似纖維蛋白物質和血小板,內膜下病變亦含有這種物質。有時,此兩個部位病變融合為一片。免疫熒光觀察顯示血栓由纖維蛋白和血小板組成。